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为什么说孙犁的创作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
- 如果说每个作家的创作道路都有前期和后期之分,那么,赵树理在他的前后期创作中几乎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孙犁的变化则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孙犁创作的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有人曾总结说:“前期,深于诗,多于情,阴柔之美盛;后期,深于世,多于思,忧患意识强化”。孙犁在50年代的创作的《山地回忆》、《秋千》、《小胜儿》、《正月》、《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继续保持着他在40年代创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吴召儿》、《村歌》等小说时形成的清新优美的文风,保持着对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热情,被认为是“荷花淀派”的创立者。文革中,孙犁不得不搁笔。但新时期以后,他又以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评论、杂文等散文创作,迎来了他的创作艺术的又一高峰,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孙犁的变化虽然是从文革后开始的,但实际上,1956年,他在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说《铁木前传》时,就已经有所预兆,已经体现出了孙犁在精神上的困惑。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90年代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
- 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
- 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
-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
- 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
- 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
- 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
- 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
- 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
- “由微笑到沉思”是著名评论家黄秋耘对哪位
- “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
- 创世纪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等。
- ()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
- 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
- 80年代以后的台湾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
- 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
- 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 简要说明金克木与张中行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 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