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恩格斯指出,有“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谈谈你对这句话,即对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所存在的各种“中介”,“变量”及“不平衡性”等的理解。
  •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而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文学活动的发展往往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近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和十九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