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疟疾概述
-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居住在疟疾流行地区。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疟疾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是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者,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对疟疾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传染性时间
疟疾现症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末梢血液中配子体出现时间,各虫种不同。间日疟原虫配子体一般在无性体出现2~3天后出现,但复发病例出现更早。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在无性体出现7~10天后出现。配子体在末梢血液中存在的时间比无性体短,无免疫力患者的存在时间约占整个病程的40%。影响配子体传染性的因素通常认为和蚊媒吸入配子体的数量、配子体的成熟程度、雌雄配子体的比例和配子体的"素质"有关。
2.疟原虫寿命虫种不同,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就不同,一般认为,恶性疟原虫的寿命平均为1年,少数可达3年;间日疟原虫通常为2年,有的可长达5年或10年;三日疟原虫一般为3年,个别甚至长达50年。
(二)传播媒介
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唯一媒介,但并非所有按蚊都能作为媒介。按蚊要成为疟疾传播媒介,首先必须吸人血,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敏感性,其次必须有相当的密度和足够长的寿命。
1.叮人习性
媒介按蚊的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叮咬频率与温度有关,一般每2天吸血1次完成1个生殖营养周期。嗜血习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趋向性,各蚊种间差异很大,分为嗜吸人血、嗜吸动物血和兼吸人、动物血三种类型。越嗜吸人血越可能成为高效的传疟媒介。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估算。2.种群寿命
按蚊寿命是影响其传疟能力的重要因素。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孢子增殖期。所以按蚊要传播疟疾,其寿命必须比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长。按蚊种群寿命具有流行病学意义。3.敏感性
按蚊对疟原虫感染率的高低受按蚊本身的敏感性和疟原虫的传染性影响。不同按蚊对疟原虫的敏感性有差异,而同种按蚊对不同种疟原虫的敏感性也有差别。另外,某些按蚊在实验条件可感染疟原虫,但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素所影响,在自然界并不能成为疟疾传播媒介。
4.种群数量
媒介按蚊的种群数量与疟疾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地区传疟媒介的数量常是决定当地疟疾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说,媒介按蚊数量降低到足以使疟疾传播逐渐趋向终止的水平,即低于临界密度,灭蚊措施就是成功的。由于各种按蚊嗜血习性、寿命等因素不相同,各地蚊媒的临界密度高低不同。一般在高疟区或稳定性疟区,蚊媒的临界密度低,而低疟区或非稳定性疟区则较高。媒介数量可用叮人率来表示,叮人率愈高,媒介的传疟作用愈大。
(三)易感性和免疫力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对4种疟原虫都具有易感性。而感染后人体对疟原虫的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一般认为疟疾的免疫只是带虫免疫,即随着体内疟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亦告消失。研究表明,机体内疟原虫消失之后,抗体在体内还能保持一段时间,并有保护性抗体存在。疟疾的免疫有种族的特异性,即对同一种族疟原虫有一定的免疫力,而对不同种族原虫的免疫力差。同种疟原虫又以同株原虫的免疫力更强。
(四)自然因素
1.气温
气温条件决定疟原虫在蚊体内孢子增殖期的长短。在16~30℃之间,气温愈高,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愈快。低于16℃或高于30℃时,疟原虫发育速度都会变慢。按蚊的活动受气温支配。严冬,按蚊处于滞育状态,一般不发生疟疾传播。在温暖环境中的越冬蚊,由于体内脂肪体消耗快,可常有吸血活动,在有传染源的家庭里,便可发生传播。全球气候变暖,可通过加速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延长传播季节增加疟疾传播,也可使以前不适于疟疾流行的地方出现疟疾流行。
2.雨量
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非常复杂。雨量多可导致暴发流行,干旱也可引起暴发。
3.湿度
按蚊的发育与湿度有关。在适宜的范围内,成蚊的寿命随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而增长。
4.地形和地貌
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按蚊孳生地,影响媒介种类及其种群数量。
(五)社会因素
社会的经济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群的行为等社会因素均会对疟疾流行造成影响。(六)流行形式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三日疟和卵形疟较少见,我国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近年来,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不断增多。疟疾的流行形式分地方性流行和暴发性流行两种类型。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在一定的地区经常发生,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变化不大。暴发性流行是指在局部地区,短期内发病数急剧增加,超过常年的一般水平。如果暴发性流行规模很大,超出原有的地方性疟区范围,使原来无疟区出现了流行,称为大流行。
1.暴发性流行
(1)流行种类:暴发性流行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前者是指经一定间隔时间(5~20年不等)发生一次暴发流行;后者是指偶然原因引起的暴发流行。
(2)流行过程:疟疾暴发流行过程大体经历4个时期:
1)流行前期:一般为1~2个月,在温带或亚热带可断续绵延数年,新感染病例逐渐增多;
2)高峰期:病例急剧增加,疟原虫率骤然上升,但脾肿率上升较慢。
3)流行后期:病例多系复发,人群有一定免疫力,疟原虫率下降,但脾肿率常较高。
4)流行间歇期:此期可短至数年,长至10余年,居民发病率、疟原虫率和脾肿率逐渐降到较低水平,人群免疫力也逐渐降低。
(3)消除疟疾后的暴发流行:消除疟疾后仍然可能存在少量本地残存的病例,即有一定免疫力的带虫者,没有临床症状,亦不易查出来。这些带虫者配子体密度一般较低,对按蚊的传染性也不高,但是可以感染少量按蚊,因此由这少数病例的传播而产生的第一批继发病例数量虽不会太多,但没有免疫力,具有新感染的特征,其末梢血中长时间存在一定数量具有传染性的配子体,导致疟疾传播。同时,这些少量的传染源,若没有健全敏感的监测系统,就无法早期发现,造成传染源的积累和扩散,导致暴发流行。另外,如果此时有传染源输入,也可发生暴发流行。
2.地方性流行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在一个地区经常存在,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每年发病数相对稳定。地方性流行的强度,常因疟区性质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将地方性流行区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疟区,分类指导各地的疟疾防治工作。
(七)潜伏期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为24~30天,恶性疟为7~12天。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