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两种金融体系格局,是否是对立的?是否是一个好,符合金融发展的规律;一个不那么好,不怎么符合金融发展规律?是否是一个效率高,可以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一个效率不那么高,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较弱?归纳种种优劣比较的论点,你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分析为好?
  • 两种金融体系格局是指以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1)两种金融体系格局并不是对立的,二者都符合其所在国家的金融发展规律,对推动本国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二者不存在严格的优劣比较。
    现代金融理论常常假设金融市场是最好的金融运作的形式,金融市场发达的体系,要比主要依靠银行的体系,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言下之意,像美国这样的金融体系是最好的。但是,不仅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主要是依靠银行体系推进经济增长,而且直至今日,主要依靠银行体系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也还在取得不俗的表现。这似乎又提供了一个反证。
    的确有这样的推导,即当市场处于“完善”状态,即对资源配置充分有效时,金融中介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但是要使这样的判断成立,必须假定市场上的所有交易者都有能力自己构造投资组合。显然,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假设条件的。同时,伴随着金融市场交易的扩大,实际生活显现的趋向并非个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日益增多,而却是个人的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行为日益向借助于金融中介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转变。
    (2)对于金融体系格局优劣的论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①从风险分担与管理方面的优劣比较
    金融市场提供了风险分担的机会,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可以对冲各种特定风险,进行风险互换。美国金融体系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大量不同的金融产品,因而提供了大量分散风险的机会。而在德国,股票交易的种类和数量很少,没有多少可供分散风险的机会;在这里存在的是大量无法对冲风险的银行存款。
    但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提供金融市场所无法提供的风险分担功能。流动性弱的长期投资收益高,流动性强的短期投资收益低。但是投资者可能担心短期流动性不足,而不愿意接受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具有不确定的短期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集中起来,根据大数法则来提供流动性,同时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长期投资,并使分散的存款人分享长期投资带来的高收益。金融市场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②从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劣比较
    美国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要求广泛公开信息,同时还有众多的分析师密切关注企业与市场的动态,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进入某个产业,这有助于企业进行投资决策。这显示资本的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相反,在德国,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严,因此有关企业的公共信息较少。如果单纯从市场的角度看,这种体制显然不利于资源配置。但是,在德国这种少数大银行占支配地位的金融体制中,金融中介机构有对金融市场的替代功能。银行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中拥有大量相关企业的信息,它们可以直接对相关企业提出建议,也可以间接用于决定是否发放贷款给予支持。如果从利率、股市行情等金融信息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在形成信息这方面的优势则是金融机构完全不能代替的。
    ③从监管方面的优劣比较
    银行代理监管理论认为企业的股东需要监督管理者,但是股东数量很多,单个股东承担监管的成本就极不合算。如果股东雇人来监管管理者,雇来的这个人本身又需要被监管。这类难题,金融中介可以解决。假设一家银行对很多企业提供资金,由于企业数量大而且分散,根据大数法则,银行可以减少风险,为存款者提供固定的收益——存款者无须监管银行。至于银行监管企业,由于单个企业是由单个银行进行监管,监管成本也可实现最小化。
    对这样论点的质疑是:像德国这样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人们对企业经营规范有较大的共识,这对于监管传统产业也许够用。但当新的产业不断出现时,则一时难以形成一种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共同意见。美国式的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之下,人们缺少共识。股票市场刺激很多人来研究、关注企业的管理行为;投资者研究得出的信息大多是私人性的,他们各自据此买卖股票,获取利益。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产业来说,这却是更合适的形式。
    ④从公司治理方面的优劣比较
    一个活跃的能够实施企业控制的市场,对于确保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市场机制一方面能够使得资源集中在有能力的管理团队中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够惩戒经营不善的管理者,防止资源浪费。但是,在这种机制下,投资者投票的简单随意性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不利于管理者进行长期决策。银行主导型体系保证资金提供者对融资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权。这种权力来自于资金提供者或者是企业的大股东,或者是企业的主要贷款者。监督功能可以由单个银行来执行;公司治理不依赖资本的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并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有利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减少监督成本。
    (3)就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始终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处于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这两大部分的运作,也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基本任务。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经济过程。这样的过程,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劳动交换等基本过程一样,共同推动了货币范畴、金融范畴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越发展越复杂,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相应的越发展越复杂。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越复杂,越要求为之服务的金融体系提高效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高的客观要求。可以说,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演进,推动金融中介机构发展、演进,推动市场与中介对比格局的发展、演进,简言之推动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演进,基础力量就在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客观要求。也正是这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成为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高金融中介效率、调整市场与中介对比格局以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效率的基本动力。当然,这里说的“提高效率”,包含着以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要求;或者说,是要求效率与代价的统一。
    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解决金融体系格局这一课题的理论论证,无疑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因此,不应该过分强调哪种金融体系的优劣,而应该根据各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高金融效率比争论孰优孰劣更有意义。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