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
注意与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一个人知识的重要来源。感知觉还是一个人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感知觉为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其他各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材料,也是情绪、意志、需要、动机及个性形成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属性的,如形状、颜色、味道、软硬等。当这些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个人充分调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由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各种属性所产生的感觉信息进行适当的组织和解释的结果。但离开知觉的纯感觉是不存在的。
(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2)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儿童所特有的热能消耗是指其()。
- 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时期为
- 因母乳不足或母亲不能按时给婴儿喂奶,须加
- 幼儿天生就充满了好奇,不断探索外部世界。
-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
-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实验法的实施步骤。
- 中外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 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声带,选择适合学
- ()岁左右是幼儿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 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与思维所用工具的
- 儿童最早能够辨别的图形是()。
- 与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相联系的是儿童最初的
- 儿童思维发展中,从发展过程看,形成最晚的
- 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
- 患有“夜盲症”的人可能是体内缺乏()。
- 同伴关系的交往,最早可以在()的儿童身上
-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 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景产生过分激烈的情感反
- 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在任何状态下都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