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我国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
-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要求被试
- “先快后慢”的记忆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 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动机具有
-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出版教育心理学的是()
- 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
- 下列属于象征性强化物的是()。
- 有关迁移的经验类化说是由心理学家()提出
- 简述问卷法。
- 提出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曲线的心理学
-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 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对内调控的
- 宜从事保卫工作和其他具有一定危险性工作如
- 学习中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
- 《企业管理倾向测验》主要测量企业管理人员
- 打电话时先记住号码簿上的号码,拨完电话后
- 比较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之间的异同。
- 章志光认为人在遇到道德情境时,从接受信息
- 成败归因理论的稳定因素包括()。
- 识记过的东西未强化导致遗忘,这种对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