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水痘
  •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小儿水痘的发生为感受水痘时邪所致。在气候变化、水痘流行期间易被感染。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乘虚侵入而成水痘。水痘病在肺脾两经。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
    1.邪伤肺卫
    水痘时邪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肺司宣肃,外邪袭肺,肺卫为邪所伤,宣发失司,则致发热、流涕、咳嗽;病邪深入,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气抗邪外出,时邪夹湿透于肌表,正盛邪轻,则致水痘稀疏布露、疹色红润、疱浆清亮;随后湿毒清解,疱疹结痂向愈。
    2.毒炽气营
    若小儿素体虚弱,加之感邪较重,调护不当,邪盛正衰,邪毒炽盛,则内传气营。气分热盛,致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毒传营分,与内湿相搏外透肌表,则致水痘密集、疹色暗紫、疱浆浑浊。小儿感受水痘时邪后,若邪毒炽盛,易毒热化火,加之小儿肝常有余,心火易炎,邪毒易于内陷,可出现壮热不退、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毒内陷心肝之变证。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若邪毒内犯,闭阻于肺,肺失宣肃,出现高热、咳嗽不爽、气喘、鼻煽、口唇青紫等症,此为邪毒闭肺之变证。
    【诊断要点】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2.周身可见疱疹,以躯干部为主。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周围红晕,常伴有瘙痒,结痂后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时期,丘疹、疱疹、干痂并见。
    3.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大多正常,或有轻度增高。
    4.病原学检查使用单抗.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敏感性较高,有助于病毒学诊断。用抗膜抗原荧光试验、免疫黏附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在出疹1~4天后即出现,2~3周后滴度增加4倍以上即可确诊。刮取新鲜水疱基底物,用瑞氏染色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可助快速诊断。
    【类证鉴别】
    1.脓疱疮好发于炎热夏季,多见于头面部及肢体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浑浊。疱液可培养出细菌。
    2.水疥(丘疹样荨麻疹)好发于婴儿,多有过敏史,多见于四肢,呈风团样丘疹,长大后其顶部略似疱疹,较硬,不易破损,数日后渐干或轻度结痂,瘙痒重,易反复出现。
    【辨证论治】
    1.邪伤肺卫证
    主症: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辨证:本证以微热流涕,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薄荷、牛蒡子、桔梗、车前子、六一散等。
    2.邪炽气营证
    主症: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浑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辨证:本证以壮热烦躁,面红目赤,疹色紫暗,疱浆浑浊,疹点密布为特征。气分热重者烦热口渴,舌苔黄糙;营分热重者疹色紫暗、出血,舌质绛。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代表方剂:清胃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物:升麻、黄连、黄芩、生石膏、牡丹皮、生地黄、紫草、栀子、碧玉散等。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本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2)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水痘,应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如患水痘,则应终止妊娠。
    (3)控制传染源,隔离水痘病儿至疱疹结痂为止。学校、托幼机构中已接触水痘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立即给予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发病。
    (4)已被水痘病儿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采用暴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措施,进行消毒。
    (5)对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患儿,及免疫功能受损、恶性肿瘤患儿,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以预防感染本病。
    2.调护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温开水。
    (3)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手指甲,以防抓破疱疹,引起继发感染。
    (4)对水痘伴发热的患儿,不可使用水杨酸制剂,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