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之间的关系。
-
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既是全面发展的,又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独立修改"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基本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我们知道,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智慧品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性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从而也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不能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应当说是正确的,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对统一性,社会化怎样理解。教育目的作为社会对其成员的质量规格需求的反映,无疑要有统一标准;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们的教育无疑要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但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由于我们以统一性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作驯服工具化,所以,我们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把受教育者只是当作工具,而不是主要当作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平庸度日的心态;他们的头脑长在别人的肩上,他们的理想挂在别人的嘴上;他们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但缺乏主人意识,对社会事务呈现出冷漠,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弊端,而且,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校本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 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 近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属于()
- 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
- 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体
-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 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
- 教科书
-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
- 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 我国建国后推行新学制的时间是()
- 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中()。
- 人的本质特点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