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从《牡丹亭》和《邯郸梦》的人物形象分析汤显祖有关“情”的哲学。
  •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光芒四射的艺术形象,层次分明的描写了她青春苦闷、个性觉醒、对自由的热烈向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剧本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颂扬了青年一代大胆冲破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合理要求。“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这种要求摆脱封建桎梏的心声,表现得多么的热烈、多么的坚决。《惊梦》《寻梦》《闹殇》等出,对汤显祖有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哲学,做出了具体的诠释。汤显祖认为“真情”存在与世间,是可以超越生死和时空的界限的,它的力量犹如历风、狂涛一般不可抑制。
    “情之至”就是真情发展到极致,它与“理”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真情”属于人到主义的思想范畴,是一种个性解放的呼声,它必然引起封建社会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鸣。传说娄江女子俞二娘读完此剧,不胜感伤,愤惋而死。
    在《邯郸梦》中汤显祖描写了卢生由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书生发展到位居权臣的人生历程,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谬、对富贵荣华的虚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在汤显祖的“情”哲学中,一方面是对卢生真情的礼赞,另一方面是对“矫情”的批判。汤显祖认为,“矫情”就是“酒、色、财、气”的贪恋和放纵,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等等。《邯郸梦》写的虽然是唐代的故事,实际上却借卢生、崔氏、宇文融、乃至开元天子的形象,对晚明的社会深刻地剖析。为了纠正这种“矫情”,汤显祖认为只有借助与佛道思想的力量才能改善这种状况。《邯郸梦》通过神仙的点化,把黑暗的现实归之于梦幻,在他看来,宗教是唤醒当权者痴梦的良方,他希望通过他们的忏悔、悟道来解决社会的矛盾。显然,这种看法是有局限性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