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195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是否符合作品实际产生这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959年,《文艺报》以"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有署名武养的读者指责这部作品不真实,"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诬蔑农村劳动妇女和社干部".虽然编辑部支持赵树理,以王西彦的《〈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作为这次讨论的总结,肯定这篇小说"按照生活实际去刻画有个性的活人".后来老舍和茅盾也分别撰文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当时文坛弥漫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从现在来看显然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赵树理是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的.但长期的创作定势使他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锻炼锻炼"》创作的本意是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的立场上,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意在"批评中农和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实际上却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因此,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批判.
    赵树理是一位站在农民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的作家,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他在五,六十年代总是显得"右倾",显得不合时宜.可以说,时代在变,而他的创作思想几乎没变,因此,他总是受到批判.事实上,自从《邪不压正》,《金锁》等作品受到批评以后,赵树理也意识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改变自己的创作来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就像《锻炼锻炼》一样,实际上将颂歌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这样,他努力的方向总是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人们对赵树理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越来越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也说明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始终与当时的主流意识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尽管老舍,茅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辩护,也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命运,也就无法改变赵树理最终在劫难逃的命运.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