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学习迁移理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学习设计有什么启示?
  • 学习迁移的理论主要有相同要素理论、概括化理论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相同要素理论(theory of identical elements)是由桑代克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也就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因此,如果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没有考虑如果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不相同时学习成果如何进行迁移的问题。
    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倾向于把两个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程度,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贾德做过一个水中打靶的实验,就是这个实验产生了他的概括化理论。他将儿童分成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一组被试先教授光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另一组则只进行练习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然后调整水中目标的深度,发现学过折射原理的一组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接受了折射原理的那一组之所以得到较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能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学习者如果能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效果就越好,教学环境设计不需要与工作环境相一致。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或同化论)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不同,其学习的迁移程度也不同。认知结构特征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一般用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等三个维度表示。可利用性是指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原理。可辨别性是指新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稳固性是指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研究表明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越有助于促进迁移。此外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可分辨度越高,就越有助于迁移。
    心理学家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将认知领域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又被分为两个亚类:一类通过练习,其运用可以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一般是受意识控制,其运用很难达到自动化程度,称为“认知策略”。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能较好地解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其一般迁移模式相比于传统迁移模式更能体现人类学习的特点,该迁移理论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应塑造或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以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