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我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的漫画《某种教师》,
- 玛斯莱奇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是()、
- 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述
- 波兰尼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
- 作为一种专业,必须具备三项核心特质:一是
- 英国有位数学家在批判中小学教育中功利主义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
- ()能力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教师由“
- 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因素包括()
- 教师专业化的直接动因是()
-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
- 专业知识的特征包括()
- 初任教师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
- 怎样理解和把握教师合作的内涵?
- 以下有关教师实践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有位学者曾说:“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
- 在某次教师进修活动中,教师教育者设计了以
- 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既要遵循
-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种专业?一般认为,教师职
- 教师为什么必须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