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 (1)《向导》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开始筹办《向导》。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向导》如同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意义一样,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向导》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例如胡适的一些言论。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下午。《向导》发表许多文章,评论国民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抉择,阐释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前景。《向导》的文章诚恳地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走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向导》的首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该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它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二是评述时政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应由赏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于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第三,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第四,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重视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
    第五,培养了干部。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