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张某,女,52岁,已婚,教师。2003年3月14日就诊。胸部闷痛反复发作半年,加剧3天。现前胸刺痛,每次持续2~3分钟,范围如拳头大小,可经休息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胸痛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曾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Ⅴ3、Ⅴ6、Ⅰ、aVL导联的ST段下移为0.1mV,T波低平"。1999年绝经。查体:T36.5℃,P76次/分,R16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体态适中,唇暗,舌质紫暗,脉沉涩。辅助检查:血胆固醇:6.2mmol/L,三酰甘油4.76mmol/L,血黏度增高。【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中西医结合),请与悬饮相鉴别(中医)。
  • 患者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52岁职业:教师婚况:已婚
    主诉:胸部闷痛反复发作半年,加剧3天。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胸部闷痛,此后反复发作。3天前患者胸部闷痛加剧,为前胸刺痛,每次持续2~3分钟,范围如拳头大小,可经休息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胸痛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曾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Ⅴ3、Ⅴ6、Ⅰ、aVL导联的ST段下移为0.1mV,T波低平"。现症:前胸刺痛,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T36.5℃,P76次/分,R16次/分,BP120/80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紫暗,苔薄。
    脉象:脉沉涩。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Ⅴ3、Ⅴ6、Ⅰ、aVL导联的ST段下移为0.1mV,T波低平。血胆固醇6.2mmol/L,三酰甘油4.76mmol/L,血黏度增高。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胸痛为主症,诊断为胸痹。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悬饮相鉴别,二者都可见胁肋疼痛,后者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伴见咳嗽、咳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绝经后女性。
    2.前胸刺痛反复发作半年,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每次持续2~3分钟,可经休息缓解,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可缩短发作时间。
    3.心电图检查Ⅴ、Ⅴ、Ⅰ、aVL导联ST段下移0.1mV,T波低平。
    4.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6.2mmol/L,三酰甘油4.76mmol/L,血黏度增高。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后者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呈动态演变,心肌酶学检查及CTNT阳性。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心血瘀阻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治疗方案: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9g枳壳9g当归12g赤芍12g
    川芎9g桃仁9g红花6g郁金12g
    降香9g延胡索12g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
    1.休息,低盐低脂饮食,吸氧(prn)。
    2.扩冠,β受体阻滞剂、CCB类保护心功能、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调脂,对症治疗。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