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发酵染菌后采取哪些措施挽救?
-
种子培养期染菌:种子培养期是指产生菌生长繁殖阶段。这时的培养液中几乎没有抗生素(产物)或只有很少抗生素(产物)。因而它防御杂菌能力低,容易污染杂菌。如在此阶段染菌,应将培养液全部废弃。
发酵前期染菌:发酵前期目的是产生大量菌体,这时菌量不很多,且还未产生抗生素或产生很少,抵御杂菌能力弱,容易污染杂菌。若染菌,杂菌在培养基中快速繁殖、生长,与生产菌争夺营养和溶氧,严重干扰产生菌的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在这个时期要特别警惕以制止染菌的发生。如果染菌,可以用降低培养温度,调整补料量,用酸碱调pH值,缩短培养周期等措施予以补救。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均不理想。如果前期染菌,且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重新接种再用。
发酵中期染菌:发酵中期染菌也会严重干扰产生菌的代谢。杂菌大量产酸,培养液pH下降,糖、氮消耗快,发酵液发粘,菌丝自溶,产物分泌减少或停止,有时甚至会使已产生的产物分解。有时也会使发酵液发臭,产生大量泡沫。遇到这种情况,可降温培养,减少补料,密切注意代谢变化情况。也可降低空气流量,减速搅拌或停止搅拌。如果发酵单位到达一定水平可以提前放罐,或者抗生素生产中可以将高单位的发酵液输送一部分到染菌罐,抑制杂菌。
发酵后期染菌:发酵后期发酵液内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因此如果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如果染菌严重,又破坏性较大,可以提前放罐。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