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请详细介绍一些有关封泥的知识。
  • 在古籍中最早记载封泥的见《续汉书·百官志》。当时少府的属官中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卫宏《旧汉仪》中载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句子。由于隋唐以后封泥的方式不再使用,人们对这一古物是十分陌生的。清朝道光初年,在四川、山东等地先后出土了古代封泥遗物,连一向善于从各种古器物中汲取养料的书画篆刻大家赵之谦在其所著的《寰宇访碑录》中,也错将封泥误称为是浇铸铜印的“印范”。真正把封泥制度同古代官制、地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研究、解开封泥之谜的是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一书,在当时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他取得这一研究成果是十分不简单的。
    近百年来,学者们根据封泥的出土地域及其印文内容,对照史籍记载,详加考证,人们对封泥的封缄形式逐步有所了解,一种是实物封缄。这是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时发掘简报中介绍的:“出土时,硬陶罐的口部用草填塞,草外敷泥,上置封泥盒,封泥文字为“侯家丞”;并系有墨书的竹签,标明器内食品的名称。”这是首次让人们看到了汉人使用封泥形式的实物资料。
    第二次是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时,出土了一个“封泥盒”,封泥上钤盖的印痕为“居延右尉”四个字,这是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在考古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二种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实物,这是前人所没有的眼福。关于文书封缄的情况,这里可以再略加叙述。汉代一般文字及公文的用材是有区别的:普通的文字都记录在竹片(简)上,往来信札、秘密公文都写在木片(牍)上。底板呈“”形,称为“斗”,盖板拱起呈桥状,称为“检”。文字就写在斗、检内,写毕将“斗、检”相合,用绳子沿着刻好的凹槽捆牢,绳结则放在盖板上端预先挖好的方槽内而嵌以软泥,印章就盖在这软泥上以防私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汉印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盖在泥上阴文变阳文,看起来较清晰,而用印色钤盖在纸上,当然是朱文较为清晰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近百年来,学者纷纷集辑封泥成谱,比较著名的有: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十卷;刘鹗《铁云箴封泥》一卷;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陈宝琛《澂秋馆封泥考存》;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马衡《封泥存真》;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吴幼潜《封泥汇编》等。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