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简述硼和磷的退火特性。
  • 硼退火特性电激活比例:自由载流子数p和注入剂量Ns的比对于低剂量的情况,随退火温度上升,电激活比例增大。对于高剂量情况,可以把退火温度分为三个区域:在区域I中,随退火温度上升,点缺陷的移动能力增强,因此间隙硼和硅原子与空位的复合几率增加,使点缺陷消失,替位硼的浓度上升,电激活比例增加,自由载流子浓度增大。当退火温度在500-600℃的范围内,点缺陷通过重新组合或结团,降低其能量。因为硼原子非常小,和缺陷团有很强的作用,很容易迁移或被结合到缺陷团中,处于非激活位置,因而出现随温度的升高而替位硼的浓度下降的现象,也就是自由载流子浓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现象(逆退火特性)。在区域Ⅲ中,硼的替位浓度以接近于5eV的激活能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这个激活能与升温时Si自身空位的产生和移动的能量一致。产生的空位向间隙硼处运动,因而间隙硼就可以进入空位而处于替位位置,硼的电激活比例也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实际退火条件,要根据注入时靶温、注入剂量及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来选择。注入剂量低,不发生逆退火现象,退火温度不需要太高。1012/cm2,800度,几分钟。
    室温注入与靶温较高时注入时,产生非晶区的临界剂量不同,退火要求也不同。磷退火特性图中虚线所表示的是损伤区还没有变为非晶层时的退火性质,实线则表示非晶层的退火性质。对于1X1015/cm2和5X1015/cm2时所形成的非晶层,退火温度在600℃左右,低于剂量为1014左右没有形成非晶层时的退火温度,这是因为两种情况的退火机理不同。非晶层的退火效应是与固相外延再生长过程相联系的,在再生长过程中,V族原子实际上与硅原子是难以区分,被注入的V族原子P在再结晶过程中与硅原子一样,同时被结合到晶格位置上。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