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案例: 某学生对一道练习题的解答如下: 题目:如图所示,将一个体积为
,重6N的木块用细线系在底面积为400cm
的圆柱形容器的底部。当容器中倒入足够的水使木块被浸没时,求:(g=10N/kg)
(1)木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当剪断细绳以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是否变化?若有变化,计算出变化了多少。 解: (1)由得
:
(2)当剪断细绳以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没有变化。 问题:(1)指出该学生答题的错误,并分析答错的可能原因。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分析和正确解答该问题。 参考答案
-
(1)学生对于第一问的回答是正确的。错误出在第二问,当剪断细绳后,水对容器的压强减小了。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细绳剪断前后,水的重力没变,接触面积也没变,根据压强公式p=F/S得出压强不变,属于知识理解不透彻,公式混淆应用。二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剪断细绳以后,木块会上浮,但是他们认为水的高度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认为压强没有变化。
(2)针对学生的问题,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应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压强公式的应用范围,使得学生加深理解。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在讲台上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在容器壁上标上刻度,让学生观察在剪断绳子的前后,液面的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继续完成。
当剪断细绳后,木块静止在水面时,处于漂浮状态,所以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压强
- 阅读《光的折射》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 教师播放了瀑布和郭晶晶跳水的镜头。学生对
- 下列情况的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 案例:李老师在初中物理“电路”一课的教学
- 在学习温度计时,某节课上出现了如下的教学
- 举例说明热传递的几种形式。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
- 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
- 以“液体压强”教学为例,简述科学探究在物
- 案例: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浮力、二力平衡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 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
-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
- 案例:阅读《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 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
- 简述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质量为0.2kg的球竖直向下以6m/s的
-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