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
- 河宽425m,船在静水中速度为5m/s,
- 某银行向在读成人学生发放贷记卡,允许学生
- 案例: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内能等知识
- 如图所示,以8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
-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
- 李老师“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大多数同学
-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
- 对于物理课程常常采用实验导入法,试结合初
- 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是《义务教
- 在学习完透镜后老师给同学布置了一个作图练
-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压强
- 请简要描述一下教学评价的作用。
- 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
- 举例说明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常用到的四种
- 案例:阅读《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 简述备课中“备学生”的原则。
-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