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蛋白质变性定义、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及影响规律。 
  • (1)在酸、碱、盐、热、有机溶剂、辐射、激烈振荡、热高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叫做蛋白质的变性。 
    (2)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 
    ①加热:蛋白质在某一温度时,会产生状态的剧烈变化。在较低温度下短时间变性是可逆变性;在较高温度长时间变性是不可逆变性;在70-80℃以上,蛋白质二硫键受热而断裂,蛋白质变性作用的速度取决于温度的高低。 
    ②冷冻:一般认为,温度越低,蛋白质的稳定性越高。但也有例外,如肌红蛋白和突变型噬菌体T4溶菌酶分别在30℃和12.5℃时显示最高稳定性,低于或高于此温度时肌红蛋白和T4溶菌酶的稳定性降低,保藏温度低于0℃时这两种蛋白质均遭受冷诱导变性。 
    ③剪切:捏揉、振动或搅打等高速机械剪切都能引起蛋白质变性。剪切的速度越大,蛋白质的变性程度越大。 
    ④高压:大多数蛋白质在100-1200MPa会发生变性。高压诱导的蛋白质变性是高度可逆的。
    ⑤辐射:紫外线、γ-射线和其他电离辐射能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也使氨基酸残基氧化、共价键断裂、离子化,形成蛋白质自由基以及它们重新结合和聚合。 
    ⑥界面作用:蛋白质吸附在气-液、液-固或液-液界面后,可以发生不可逆的变性。蛋白质具有较松散的结构,在界面上的吸附就比较容易;蛋白质的结构较紧密,或者被二硫键所稳定,或是不具备相对明显的疏水区和亲水区,这类蛋白质由于不易被吸附到界面而较耐界面变性。 
    (3)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 
    ①酸碱:大多数蛋白质在pH4~10比较稳定,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发生变性。 
    ②盐类:在低浓度时,盐的离子与蛋白质发生非特异性的静电相互作用,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在高浓度时,盐具有影响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离子特异性:一般氯离子、氟离子、硫酸根是蛋白质结构的稳定剂;而硫氰酸根、三氯乙酸根则是蛋白质结构的去稳定剂。 
    ③非极性溶剂:大多数有机溶剂是蛋白质的变性剂。有机溶剂通过多种方式改变蛋白质的构想。 
    ④蛋白质的变性剂和还原剂:某些有机化合物例如尿素和胍盐的高浓度水溶液破坏了稳定蛋白质构象的疏水相互作用,或者直接与蛋白质分子作用而破坏氢键,导致蛋白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还原剂(如半胱氨酸、抗坏血酸、β-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等)可以还原二硫键,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原有构象,造成使蛋白质的不可逆变性。 
    (4)蛋白质变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在食品体系中很多时候是多因素复合作用而导致蛋白质变性的,称为蛋白质变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两种不同的因素在诱导蛋白质变性中往往具有协同效应。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