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析东方战线的建立。
  •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谓的“东方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主要通过一系列战争得以实现:
    ⑴瓜分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自俄罗斯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闪击波兰,德波双方力量悬殊而英法又对德进行“奇怪战争”,波兰朝不保夕。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构成了对苏联的威胁,必须保护上述两个地区的同胞。9月18日,苏军在打败波军的抵抗后抵达布列斯特,与侵波德军汇合。苏联这次出兵,不仅占领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占领了“寇松线”西边的比亚伟斯托克等地。
    ⑵发动苏芬战争,夺取北部战略纵深波兰瓜分后,“斯大林急于保护俄国的波罗的海翼侧,以防止暂时的同伙希特勒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对波罗的海的俄国旧时缓冲地区立即加以战略控制。早在1938年4月,苏联就以距苏芬边境32公里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安全为理由,多次向芬兰政府提出要求割让、租借或交换领土的各种方案。两国谈判自1939年10月开始,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向北移动二三十公里,苏愿拿出两倍于此的领土作为补偿,同时苏联还要求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30年,允许苏联在此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如此涉及危害方主权的行为,自然不会得到同意。芬兰以这些条件会丧失芬兰的防御能力为由,对此予以拒绝。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了早在1932年就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并召回外交人员。30日苏军侵入芬兰,史称“苏芬战争”。虽然芬兰军民奋力抗争,但力量悬殊,经过近三个月激战,芬兰战败。1940年3月12日,苏芬签订和约,“苏联获得近42000平方公里的新领土(约占芬兰国土的11%),从而将苏芬边境向北推进了50公里;苏联并以30年的期限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作为军事基地。”
    ⑶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扩大统治范围1939年九十月间,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立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苏联政府进而分别照会三国政府,指责他们对苏联和苏军不友好,提出三国应改组政府并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三国政府被迫立即接受苏联的全部要求。8月初,这三个面积总计达174000平方公里,人口总共586万的小国也被分别“接纳”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⑷威逼罗马尼亚,让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最后一个行动是1940年6月26日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并同时“移交”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北布科维纳给苏联。6月27日苏联又照会罗马尼亚,限期罗军在四天内撤出上述地区。罗政府不得不同意。苏军在6月30日进驻完毕。8月2日,苏联宣布比萨拉比亚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今摩尔多瓦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通过合并这些小邻居,苏联不仅获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还进一步增加了其加盟共和国的数量,但这一切都有违国际基本准则,这些国家的加入并非自愿而是在强迫的基础上的。
    总之,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目的是明确的,即确保其西部领土的安全,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然而在获得了这些地区后,并未使苏联更加安全,反而使其在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松动,对德警惕不够。“东方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出于私利,苏极大地伤害了周边国家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英法与苏的芥蒂。以致后来丘吉尔上台,改变了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实行全力抗德政策,而苏未及时调整与英法关系,从而推迟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时间。当然,苏联的行动也是由其对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作出的一种判断,在今天看来,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