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效益分析有哪些主要方法?
  • 目前,能够把以货币为核心的经济评价,同非货币的效益评价融合在一起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综合评价技术还很不成熟。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效益指标的分类
    可根据下列五种效益指标来评价项目的效益:
    (1)收益性指标。如收益能力或盈利能力。
    (2)安全性指标。如资金收入平衡状况。
    (3)生产性指标。如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成果分配状况等。
    (4)成长性指标。如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
    (5)流动性指标。如资金活动频率或资金周转效益等。
    可采用下列四种效益评价标准:
    (1)定额标准。它的主要指标是标准投资回收期、标准投资效益系数。在进行评价时将实际达到或预计达到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效益系数同它们的标准值作比较。
    (2)计划标准。它是国家或上级部门确定的各项投资的计划指标,是考核和评价企业实际投资效益的基本依据。
    (3)历史标准。即用历史上同期水平作为标准进行评价。这是评价企业投资效益经常采用的方法,但考虑到实施周期,应尽量排除实施期间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4)国际标准。将企业投资效益所达到的水平同国际同类企业投资水平相比较。
    2)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1)时间指标
    ①建设工期。即信息化工程从论证、设计到全部建成使用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②达产时间。即信息化工程投入运行后形成的实际功能达到设计功能的时间。
    (2)经济效益指标
    包括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两种。
    ①可量化的经济效益
    与历史同期水平相比,计算信息化工程实施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值,还可以将以“提高“缩短”、“降低”和“减少”。描述的差值进一步折算(即“量化”)为用货币表示的经济效益。
    将经济效益指标的绝对值(如供货周期、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一级晶率等)与国内外同行业相比,可反映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指标有:缩短产品的供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在制品量和产品库存量;增加生产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人力费用;减少废品、次品和返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②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
    改善市场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充分挖掘生产设备能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员工劳动强度;增进技术、管理和生产部门间以及各类人员间的配合和协作:变革生产方式,转变旧观念,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财务评价指标
    目前,常用的财务评价指标有:
    ①静态投资回收期:它是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用每年它所获得的收益来收回其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回收时间越短,财务效益越高。
    ②动态投资回收期:同静态投资回收期一样,它也是指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开始,逐渐回收资金累计达到该项目总投资所用的时间。所不同的是:它采用动态分析法,又叫现值法,既考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也考虑资金(货币)的时间价值。如果采用复利计算方法,则可将不同时期内的流入和流出资金,换算成同一时间点的价值,即确保在时间方面具有可比性,这有利于反映出未来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有时,还需要考虑经济效果不确定性指标,如盈亏平衡指标、敏感性指标和概率指标等。
    (4)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往往是指项目所引起的二次或多次间接相关效益。具有下列特点:
    ①从社会和国家整体而不仅仅从企业本身的角度考察项目效益。
    ②社会效益着眼于应用项目对社会所提供的有用产品和副产物、服务以及项目所耗费的全社会有用资源,来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
    ③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