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胃痛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2.病机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诊断要点】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类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病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剂: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常用药物: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等。
    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病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等。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病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等。
    4.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剂:清中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等。
    5.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病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常用药物: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等。
    6.胃阴亏耗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病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等。7.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病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等。
    【预防与调护】
    1.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2.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
    3.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