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说明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与“成长”模式在性质与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
(1)休伯曼和古斯基曾经指出,在充满多样性的教师发展领域里,有着“补缺”模式与“成长”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对立。“补缺”模式认为,教师存在某些质量上的缺陷,需要外部力量对其进行弥补或矫正;“成长”模式的教师发展则指伴随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持续性探究”的各种专业发展活动。
(2)从性质上来说,“补缺”模式所代表的是一种“培训”模式的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的客体,而“成长”模式则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持续性探究,教师是发展的主体。
(3)从形式上来说,“补缺”模式一般为正规化、“标准化”的教育和培训,而“成长”模式则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二者分歧的要害还是在于教师是发展的主体还是客体的问题。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根据伯林纳的新手—专家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 怎样应用理性情绪疗法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 在某次教师进修活动中,教师教育者设计了以
- 这是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执教者是一
- 强调教师在其专业工作中应扮演“对话者”与
- 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教师在其专业
- 我国曾出现过多种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如“
- 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因素包括()
-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
- 合作对于教师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积极意义与
- 凯米斯(Kemmis,S)等人将反思划分
- 怎样理解和把握教师合作的内涵?
- 第一个从理论上将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学
- 美国学者尼尔说:“比起律师或医生来,教师
- 格里菲思和坦恩(Griffiths&Ta
-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的
- 以下是上海某中学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 耶恩(Jehn)根据学校文化和组织气氛的
- 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既要遵循
- 为什么教师发展应视为一种“过程”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