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背景。
  • 世纪之交,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信息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使制造业的发展打上了明显的信息化烙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运行效率与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的制造业总体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阶段性差距。
    (1)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企业1999年劳动生产率为4258美元/人年,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工业增加值率为26.3%,远低于美国(49%)、日本(38%)和德国(48.5%),总体上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2)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生产能力放空,职工待岗,企业效益低,资产负债率75%以上。而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每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有些已经形成了依赖性进口。
    (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57%、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都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不多,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不好,从而出现了“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反复引进怪圈,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资金和人才,原创性产品和技术较少。
    (4)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企业,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脖子,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内部管理落后,也使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能协调发展。
    (5)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产业缺乏活力我国的制造业结构仍然偏轻,表现为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6.5%(1999年),远低于美国(41.9%)、日本(43,6%)和德国(46.4%)。
    综上所述,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20年左右的差距,随着制造业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的变化,将面临更为直接的国际竞争;同时,发达国家的发展可能造成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